top of page

奎山教育理念

       辦學當以天命、人性為鵠的,以學生為本位為主導,培育學生既仁且知、具健全人格,以遙契天命,彰顯見證神的榮耀。​

熊慧英

(民14-106)

奎山教育理念
發展軌跡

          本校創辦人熊慧英教授自幼受中華文化的薰陶,對儒家思想的「中庸」所揭櫫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…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」之思想,特為服膺。她認為人作為萬物之「靈」,肯定與動物野獸有所差異,藉由教化,將人的靈性-本性彰顯出來。屆時,喜、怒、哀、樂等情緒尚未表露、身心處於安定的狀態,稱為中,情緒即使表露,也能合乎節度,稱為和,當世上眾人都達到「中」和「和」,即「致中和」時,天地就各安其位,萬物就生育發展,自然能對國家、社會甚至全人類做出貢獻註1。這句話成深深影響創辦人日後辦學的想法。

          首先,她主張「高貴的心靈才是教育的根桿」,根桿厚實了,教育才有意義;所謂高貴的心靈則指前述「形而上」的人生價值。如果形而上的價值感沒有滿足,只有形而下知識的東西,學生心靈就會空虛,容易走上偏路。此外還要讓孩子們知道「敬天尊人」,體會人的渺小...。

          其次,她提出「以終為始」的教育觀,認為教育要先確定兒童發展的終極目標-培育高貴的心靈,否則師長各行其是,漫無目標,兒童將發展成四不像。

          最後,她肯定順性的重要。人類自古以來,就從天(超越自然界與人)領受了天命(達到聖賢格)、天性,而天命、天性早已蟄伏在孩童的基因中;若能順著兒性、童性自然發展,孩童必然努力以赴,成人也將明白孩兒觀、兒童觀、少年觀,而且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將大為改觀。反之,若是逆著自然而行,任何阻力將引起孩子的反抗註2

          至於,該如何才能啟孩童的高貴心靈,此時,雖尚未有具體做法,卻在心裡醞釀出「靈修教育」的想法。

          奎山創校後,具有實事求是精神的創辦人,為落實「靈修教育」的想法,遍查國內電話名冊,從「宗教」相關的資料中,尋找並邀請各種宗教人士進入校園,每週一次,進行教育實驗。

          陸續進入校園的宗教,前四個依序是道教、佛教、伊斯蘭教、天主教,其時間最長的有1年之久,但因哲理深奧,師生聽不懂而作罷;最短的則只有1次,係講員自行打住而中斷。

          最後受邀的是基督教。由於講員的宣講方式活潑,內容以  「神的愛」、「愛  神」,「愛人如己」,「愛最小的弟兄」...等以「愛」為中心的主題,淺白易懂、師生接受度最高、容易實踐。因此,成為創辦人的首選,開始在校園進行敬  神愛  神、愛人如己、愛最小的弟兄...的教育實踐,透過課程,集會活動,教導學生認識  神,跟隨  神,培養有分於   神的性情,彰顯見證   神的榮耀...等的高貴人格。進而,創辦人揭櫫她辦學的主張為「當以天命、人性為鵠的,以教育真理為指標,以學生為本位為主導,使學生膺天命、顯天性。」,

          綜觀奎山學校靈修教育的發軔歷程,基督教之所以進入奎山校園,並非創辦人個人的基督信仰使然,而是她站在以學生為本位為主導的立場,深度查考眾宗教及師生反應,經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教育價值選;期以透過認識基督信仰、活出基督的生命,達成啟迪高貴心靈的目的。至於邀請各宗教人士入校進行靈修教育實驗的過程,不僅讓人驚訝於她求真、求善、求美的熱情,其更在奎山校園默默地埋下實驗教育的種子,對往後的校務發展,帶來莫大的影響。

註1。傅佩榮(2020)。大學·中庸解讀。立緒。p.78-83。

註2。熊慧英,1977:303-304,直接引自倪鳴香初稿。

bottom of page